寶寶剛出生,有些媽媽就會留意到,


常常手腳在動,再出力的時候,會有一點抖...


有些寶寶吃奶或是哭了一會時,下巴也有點抖動,


這些抖動,我們叫做 "jitteriness/或 jittery" 字面上意思是神經緊張或是神經較"敏感",


在足月寶寶,"jitteriness"發生頻率相當高(44%),


新生兒時期出現的"jitteriness",多半是良性找不出原因的,


推測可能跟腦部成熟狀況有關,


但是如果有缺氧性腦病變、血糖低下、電解質不平衡(血鈣低下)、藥物戒斷症候群(媽媽有濫用藥物時)...


會特別明顯,


另外要和"抽筋"(seizure)、癲癇(epilepsy)等等區別。


 


早期的研究發現,這些寶寶除了交感神經較為興奮,


血液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濃度較一般寶寶高以外,


多數找不出其他的異常。


 


也有一些學者試著追蹤有"jitteriness"的寶寶


80-90%"jitteriness"會隨年紀長大逐漸消失,


平均消失的年紀在7-8個月大不等,


大多數寶寶在追蹤到3歲時,神經肌肉發展都正常,


只有少數需要做一些活動方面的治療(感覺統合),


所以持續或較厲害的"jitteriness",還是要請小兒神經科醫師追蹤。


 


另外還有很多是驚嚇時,手會張開,然後抖一抖,又好了,


這是驚嚇反射,是正常的現象,大概4-5個月大就慢慢消失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Jitteriness seizure (抽筋) 比較



特點



Jitteriness



Seizure



對刺激較為敏感



常常



很少



抖動的速度



較快





是否常有四肢的抖動



常常有



較少



肢體抖動時,屈曲和伸展時間



相同



快慢不同



抖動會因為檢查者扶住肢體稍微屈曲就停止





很少



眼神異常或是眼睛活動異常



沒有



常常



對抗癲癇藥物的反應



效果不佳或無效



常常有效



參考資料


Textbook: Neurology of the newborn, 2ed p91, p135.


J Perinat Med. 1986;14(2):123-6.


Pediatrics. 1990 Jan;85(1):17-23.


J Child Neurol. 1991 Jul;6(3):243-5.


Brain Dev. 1994 Mar-Apr;16(2):112-4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annshao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