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剛出生,有些媽媽就會留意到,
常常手腳在動,再出力的時候,會有一點抖...
有些寶寶吃奶或是哭了一會時,下巴也有點抖動,
這些抖動,我們叫做 "jitteriness/或 jittery" 字面上意思是神經緊張或是神經較"敏感",
在足月寶寶,"jitteriness"發生頻率相當高(44%),
新生兒時期出現的"jitteriness",多半是良性找不出原因的,
推測可能跟腦部成熟狀況有關,
但是如果有缺氧性腦病變、血糖低下、電解質不平衡(血鈣低下)、藥物戒斷症候群(媽媽有濫用藥物時)...
會特別明顯,
另外要和"抽筋"(seizure)、癲癇(epilepsy)等等區別。
早期的研究發現,這些寶寶除了交感神經較為興奮,
血液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濃度較一般寶寶高以外,
多數找不出其他的異常。
也有一些學者試著追蹤有"jitteriness"的寶寶
80-90%"jitteriness"會隨年紀長大逐漸消失,
平均消失的年紀在7-8個月大不等,
大多數寶寶在追蹤到3歲時,神經肌肉發展都正常,
只有少數需要做一些活動方面的治療(感覺統合),
所以持續或較厲害的"jitteriness",還是要請小兒神經科醫師追蹤。
另外還有很多是驚嚇時,手會張開,然後抖一抖,又好了,
這是驚嚇反射,是正常的現象,大概4-5個月大就慢慢消失了。
Jitteriness 和 seizure (抽筋) 比較 | ||
特點 | Jitteriness | Seizure |
對刺激較為敏感 | 常常 | 很少 |
抖動的速度 | 較快 | 慢 |
是否常有四肢的抖動 | 常常有 | 較少 |
肢體抖動時,屈曲和伸展時間 | 相同 | 快慢不同 |
抖動會因為檢查者扶住肢體稍微屈曲就停止 | 是 | 很少 |
眼神異常或是眼睛活動異常 | 沒有 | 常常 |
對抗癲癇藥物的反應 | 效果不佳或無效 | 常常有效 |
參考資料
Textbook: Neurology of the newborn, 2ed p91, p135.
J Perinat Med. 1986;14(2):123-6.
Pediatrics. 1990 Jan;85(1):17-23.
J Child Neurol. 1991 Jul;6(3):243-5.
Brain Dev. 1994 Mar-Apr;16(2):112-4.